
山西晋城"蓝天工程":"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有“三晋桥头堡”之称的晋城市,从2003年开始,紧紧抓住环境保护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不仅保住了“绿水青山”,还换来了“金山银山”。
20世纪90年代,晋城的小康建设一度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晋城市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格局,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换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背上了沉重的“环保帐”:2001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只有28天,而中、重度污染的四、五级天数竟占到226天,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连续两年在全省地市排名倒数第二;市区的东、西两河和境内的丹河、沁河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东、西两河一度成为城市的污水沟。
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晋城的决策者们在经过深深的思考后,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但靠牺牲环境的 “硬”发展没有道理,只有和谐发展才是晋城的唯一出路。2003年,晋城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全省率先实施“蓝天工程”,到任伊始的时任市长李雁红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的提出了“要精心实施蓝天工程,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务求首战必胜!”
为了实现目标,晋城市以“壮士断腕”的气势启动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
晋城钢铁厂,晋城市水泥厂、宏圣水泥厂、晋城市电厂、晋城市第一化肥厂,这些都是晋城市赫赫有名的国有企业,利税大户,但,也是污染大户。晋城市首先从这些污染大户着手,制定了限期治理方案,治理不达标的,不能生产;限期不能治理的,实施关停。最后,有着50多年建厂史的污染大户——晋城钢铁厂被关停,晋城市水泥厂、宏圣水泥厂停产,市区及周边地区110余家小企业被取缔。
以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重点,扬尘污染防治、禁用散煤、机动车尾气和油烟污染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并举,晋城市市区空气质量逐年好转,2003年至2006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分别达到了172天、192天、258天和293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空气质量达三级标准。截止今年9月4日,晋城市区二级以上天数已经达到222天,名列全省第一。
在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的同时,晋城市又相继展开了“碧水工程”、“安静小区工程”、“生态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市区东、西两河经过治理改造之后,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2006年底,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丹河、沁河出境断面水质也达到了水体功能标准,沁河成为全省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在治理的同时,一大批环保低能高效的企业也在晋城市得到了大力扶持。
煤层气开发成为晋城市重点开发的能源项目,目前,晋城市已有2000辆出租车、部分公交车及私家车在全国率先使用上了这种清洁环保的燃料。到今年年底,市区所有煤气用户都可使用上热值高、污染低的煤层气,市区的空气污染指数还会得到大幅降低。
高平市兴高焦化集团有限公司是晋城市的一家炼焦企业,它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O)、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CEF)、国家农业部等4家机构和组织联合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示范企业的炼焦企业。变频恒压供水设备
如今的晋城,天蓝水碧,花香草绿,被人们称作美丽的太行明珠。
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2006年全市GDP完成364.4亿元,财政总收入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32元,农民纯收入3939元,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2006年初,晋城市一举通过了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验收,成为山西省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同时,在全省首家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李军雷 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