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海洋环境
中国的海洋水质状况
中国周围的海区主要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4 个海区。中国近海海域内海水水质受到了污染的影响, 2000 年,劣四类水质为 2.9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为 2.1 万平方公里、三类水质为 5.4 万平方公里、二类水质为 10.2 万平方公里。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
中国的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入海污染物中来自陆上的占 80% 以上
中国的沿海省市中,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江苏近岸和近海海域污染较重。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重金属汞、铅等。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区中,渤海近岸污染程度处于较重污染水平,东海近岸污染有加重趋势,黄海和南海近岸水质基本稳定,水质污染较轻。
中国海域中的赤潮
有机质对海水污染引起的富营养化会导致海域发生赤潮。 2000 年,中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 28 起,累计面积达 1 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东海 11 起,累计面积 7800 多平方公里;渤海 7 起,累计面积近 2000 平方公里;黄海 4 起,累计面积近 800 平方公里;南海 6 起,累计面积近 50 平方公里。
在浙江、辽宁、广东、河北、福建的沿岸和近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较多。引发赤潮的生物以甲藻类为主。
中国海域中的渔业资源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中国沿岸和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养殖滩涂大片荒废等问题。
中国近海对渔业资源的长期过度捕捞,致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种群生态衰退,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休养生息,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将难以恢复其再生增殖能力。
中国近海海域生态
近年来,中国南海的珊瑚礁被开采的问题十分突出,红树林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砍伐,这不仅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使依赖于珊瑚礁和红树林生存的鱼类失去了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种群发生消退。
中国近海的江豚、海豹、海龟及玳瑁等珍稀动物也出现了逐渐消退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