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红树林保护与发展 让“海岸卫士”更强壮
红树林是红树植物的通称,生长于海岸潮间带的珍贵森林资源,在维护海岸生态平衡,保障沿海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突出的生态保护功能
红树林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枝干、茎叶、花果、根须皆可利用,可谓浑身是宝,是发展沿海经济的重要资源。红树林旅游独具特色,是人们休闲游憩的上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都辟有红树林旅游专线,我国的海南等地,也加快了红树林旅游区的开发,吸引了大批游人。
红树林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真正价值还是体现在巨大的生态效益方面。
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可以有效地促淤消浪、阻滞海潮,保护海岸堤坝免受冲击。据测定,50米宽的红树林植物白骨壤可将1米高的海浪削减至0.3米以下,可使林内水流速度大幅降低,林内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有效减少海岸侵蚀。
1996年9月,雷州半岛遭受历史罕见的强台风袭击,最大风力达12级,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团结堤和安圹堤,被冲破100多米,损失严重,而有红树林带保护的斗伦、金帮等4个堤,仅损失了少量的土方,岸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未受影响。
2003年第七号台风“伊布都”登陆时,浪高达三四米,在5000多亩红树林的保护下,广东省恩平市横陂镇的10公里海堤安然无恙,而另外5公里没有红树林的高级海堤,被狂风巨浪冲毁,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2004年岁末,在印度洋地区海啸灾难中,广袤的红树林以自己的身躯阻挡了海潮的冲击,拯救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红树林,这些忠诚的“海岸卫士”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在这场灾难中,东南亚有8块地区的损失较小,无一例外都是海岸植被和自然湿地保护比较好的地方。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虽是重灾区,但其中瑟纳尔索普等四个村子,在红树林保护之下,400多个家庭安然无恙,而邻近无红树林保护的村落多被海潮荡平。红树林的巨大防护效能由此可见一斑。
红树林是“天然过滤器”,通过减缓海水流速,促进各种悬浮物沉降,固定、吸收和分解各种污染物,控制污染发生,净化沿海水体。据调查,凡红树林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均大幅减少,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
红树林还是众多野生动物的食物源、繁殖地和中转迁徙地。在红树林的庇护下,各种动植物和谐相处,繁衍生长,维护着滨海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是沿海生态建设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我国曾经是红树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红树林面积为4.83万公顷,1956年全国自然资源清查统计,红树林面积还有4万公顷,到1980年—1986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统计时,红树林面积仅有1.88万公顷,30多年的时间,红树林面积锐减了61%。红树林质量也明显下降,许多地方的红树林林相衰败、残缺不全,生态防护功能严重下降。进一步加大红树林的保护力度,尽快恢复红树林资源,提高红树林质量,已是刻不容缓。
1991年,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实施,红树林保护和建设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实施,国家投资大幅度增加,红树林的保护和建设驶入了快车道。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红树林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至今,全国人工营造红树林共计0.95万公顷。2001年,全国郁闭度在0.2以上红树林面积已达2.2万公顷,红树林资源明显增加。2003年底,我国已建立以红树林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8个,现有红树林总面积65%以上列入保护区,73%的红树植物受到保护。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不断加大红树林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特别是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设立了“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在红树林造林技术、次生红树林经营改造、优良红树林树种引种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技术突破,有效地促进了红树林资源恢复和发展。通过持续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和人为恢复的力度,大部分地区红树林的长势明显加快,郁闭度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森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抓住机遇,全面加强沿海红树林建设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红树林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认识。近日,国务院领导人相继就沿海防护林体系和红树林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将红树林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规划,明确了建设任务,红树林建设即将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面对红树林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林业部门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按照中央林业《决定》精神,各级政府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继续实行领导干部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对红树林建设的组织领导,保障红树林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调整完善规划。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加强保护,增强沿海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将红树林的保护与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突出建设重点,制定建设目标,为工程实施奠定基础。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要进一步加快红树林立法进程,抓紧修改完善《湿地保护条例》,尽快出台《沿海防护林条例》,确保红树林建设有法可依。各地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和人大的支持,抓紧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红树林、乱征滥占湿地等违法活动,迅速扭转红树林人为破坏严重的局面。建立健全重大林业行政案件逐级上报制度,对大案要案进行重点督查督办,为红树林保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进一步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人工恢复力度。要继续扩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把应该保护的红树林全部纳入保护区范围。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红树林保护的水平。要加大红树林的恢复与营林力度,对红树林宜林滩涂采取人工营造红树林措施,加快红树林资源恢复,使其尽快发挥效益和作用。
强化科技支撑。红树林的资源保护和人工恢复,技术要求严,科技含量高,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将红树林科技项目列入国家攻关课题或一些科技课题,整合科研力量,解决红树林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制定并实施《红树林建设技术规程》,提高红树林建设质量和效益。强化红树林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红树林的保护建设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大众对红树林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红树林的保护与建设。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入持久地宣传红树林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增强民众保护和参与的自觉性,为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红树林是红树植物的通称,生长于海岸潮间带的珍贵森林资源,在维护海岸生态平衡,保障沿海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突出的生态保护功能
红树林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枝干、茎叶、花果、根须皆可利用,可谓浑身是宝,是发展沿海经济的重要资源。红树林旅游独具特色,是人们休闲游憩的上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都辟有红树林旅游专线,我国的海南等地,也加快了红树林旅游区的开发,吸引了大批游人。
红树林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真正价值还是体现在巨大的生态效益方面。
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可以有效地促淤消浪、阻滞海潮,保护海岸堤坝免受冲击。据测定,50米宽的红树林植物白骨壤可将1米高的海浪削减至0.3米以下,可使林内水流速度大幅降低,林内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有效减少海岸侵蚀。
1996年9月,雷州半岛遭受历史罕见的强台风袭击,最大风力达12级,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团结堤和安圹堤,被冲破100多米,损失严重,而有红树林带保护的斗伦、金帮等4个堤,仅损失了少量的土方,岸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未受影响。
2003年第七号台风“伊布都”登陆时,浪高达三四米,在5000多亩红树林的保护下,广东省恩平市横陂镇的10公里海堤安然无恙,而另外5公里没有红树林的高级海堤,被狂风巨浪冲毁,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2004年岁末,在印度洋地区海啸灾难中,广袤的红树林以自己的身躯阻挡了海潮的冲击,拯救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红树林,这些忠诚的“海岸卫士”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在这场灾难中,东南亚有8块地区的损失较小,无一例外都是海岸植被和自然湿地保护比较好的地方。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虽是重灾区,但其中瑟纳尔索普等四个村子,在红树林保护之下,400多个家庭安然无恙,而邻近无红树林保护的村落多被海潮荡平。红树林的巨大防护效能由此可见一斑。
红树林是“天然过滤器”,通过减缓海水流速,促进各种悬浮物沉降,固定、吸收和分解各种污染物,控制污染发生,净化沿海水体。据调查,凡红树林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均大幅减少,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
红树林还是众多野生动物的食物源、繁殖地和中转迁徙地。在红树林的庇护下,各种动植物和谐相处,繁衍生长,维护着滨海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是沿海生态建设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我国曾经是红树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红树林面积为4.83万公顷,1956年全国自然资源清查统计,红树林面积还有4万公顷,到1980年—1986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统计时,红树林面积仅有1.88万公顷,30多年的时间,红树林面积锐减了61%。红树林质量也明显下降,许多地方的红树林林相衰败、残缺不全,生态防护功能严重下降。进一步加大红树林的保护力度,尽快恢复红树林资源,提高红树林质量,已是刻不容缓。
1991年,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实施,红树林保护和建设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实施,国家投资大幅度增加,红树林的保护和建设驶入了快车道。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红树林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至今,全国人工营造红树林共计0.95万公顷。2001年,全国郁闭度在0.2以上红树林面积已达2.2万公顷,红树林资源明显增加。2003年底,我国已建立以红树林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8个,现有红树林总面积65%以上列入保护区,73%的红树植物受到保护。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不断加大红树林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特别是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设立了“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在红树林造林技术、次生红树林经营改造、优良红树林树种引种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技术突破,有效地促进了红树林资源恢复和发展。通过持续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和人为恢复的力度,大部分地区红树林的长势明显加快,郁闭度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森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抓住机遇,全面加强沿海红树林建设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红树林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认识。近日,国务院领导人相继就沿海防护林体系和红树林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将红树林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规划,明确了建设任务,红树林建设即将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面对红树林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林业部门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按照中央林业《决定》精神,各级政府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继续实行领导干部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对红树林建设的组织领导,保障红树林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调整完善规划。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加强保护,增强沿海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将红树林的保护与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突出建设重点,制定建设目标,为工程实施奠定基础。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要进一步加快红树林立法进程,抓紧修改完善《湿地保护条例》,尽快出台《沿海防护林条例》,确保红树林建设有法可依。各地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和人大的支持,抓紧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红树林、乱征滥占湿地等违法活动,迅速扭转红树林人为破坏严重的局面。建立健全重大林业行政案件逐级上报制度,对大案要案进行重点督查督办,为红树林保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进一步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人工恢复力度。要继续扩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把应该保护的红树林全部纳入保护区范围。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红树林保护的水平。要加大红树林的恢复与营林力度,对红树林宜林滩涂采取人工营造红树林措施,加快红树林资源恢复,使其尽快发挥效益和作用。
强化科技支撑。红树林的资源保护和人工恢复,技术要求严,科技含量高,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将红树林科技项目列入国家攻关课题或一些科技课题,整合科研力量,解决红树林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制定并实施《红树林建设技术规程》,提高红树林建设质量和效益。强化红树林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红树林的保护建设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大众对红树林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红树林的保护与建设。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入持久地宣传红树林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增强民众保护和参与的自觉性,为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